台灣設計師在大陸的經驗分享
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因為參與台商業主及朋友在中國大陸的展店及室內設計工作,使得我有機會能真真實實地體驗到中國大陸沿海城市在這 10 餘年來的發展變化,更窺見了中國與台灣的設計發展軟實力的差距。
2000 年,廈門 當時主要協助朋友將台灣成功的連鎖餐飲方式,複製到廈門開業。
身為室內設計師的我,不但要協助尋找適合開設日式拉麵店及涮涮鍋等連鎖餐飲店面外,包括
座落位置、CI 設計、市場調查、店面動線規劃等等,都要參與。最重要的是,這對剛開業的我來說,中國大陸就像是一個還未開發的處女地,到處都充滿神奇色彩及新鮮經驗,尤其每個店面或展場佔地很大,讓室內設計師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在當時,廈門才剛成為中國經濟特區,聚集了來自中國內陸的各種工人來此找工 作或零工,卻尚沒有專業的室內裝修公司或是團隊。因此如何將設計落實到工程, 這對來自台灣的室內設計師無非是一種挑戰。
其間發生了讓我印象最深的事,就是當時剛好遇到農曆過年期間,訂不到機票回 台灣。當時的工頭小吳便熱情地邀請我到他浙江老家一起過年。記得當時從浙江 的蕭山機場,一出機場望眼看去是黃土一片,沒有什麼建設,然後坐上小吳弟弟 開的小包車,一路一直愰到他山裡的老家,從白天到夜晚,整整超過 10 個小時, 雖然中間有休息,但每每下車也是全身酸痛,尤其是進入未開發的山路一路顛波 曲折,讓人覺得彷彿回到台灣二○年代的鄉下時光一般,更像是電影《人在冏途》 的寫實版映照。
到了老家已完全天黑,是除夕小年夜,就見小吳親朋好友一家 30 幾口在門口歡 迎著台灣設計師的到來,然後一起圍爐吃火鍋,要不是耳邊傳來小小電視正在播 放著央視的迎春歌曲,看著身邊的人事物,我會誤以為進入了清末民初的時代。
吃完圍爐,就著一塊木板塔建的床,混著霉味很重很潮的棉被睡上一夜,等天亮 時才發現這是個只有 20~30 戶的小村落,連小鎮都算不上。超過百年的老建築裡 雕樑畫棟,對他們而言,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對我這個城市鄉巴佬卻是無比珍 貴的瑰寶,可惜受限於中國法令,只能保留在當地,無法帶回台灣。
但這個年,對我來說,卻是十分新奇的體驗。
隔年又受邀到蘇州協助商設空間的設計與工程。在當時,上海東方明珠塔也才剛
完工,附近仍是黃沙一片,不像今日已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樞紐,對應著外灘
的美麗。浦東國際機場還建造中,因此只能從上海的虹橋機場進出,再轉搭直達
大巴士進入蘇州,連高鐵也還沒有。
這次是設計一家十分前衛的涮涮鍋,以及一家極具中國庭園風格的餐廳。這兩個 案子佔地十分廣大,因此設計起來十分開心。不過由於蘇州是古城,因此在設計 時有許多法令必須注意,尤其是外觀是不能隨意更動的,而且必須審核通過才能 施工。
相較於廈門經濟特區的發展型三線城市,屬於二線城市的蘇州在這部分就算比較 先進了,已經有所謂的裝修公司,中國大陸稱之為「裝飾公司」,但是一些設計 及施工的細節仍必須跟當地的裝潢工人講解很詳細才能理解施工。這兩個案子一 樣也花費我約六~~七個月的時間,但最大的收穫是是在這段期間,收集了不少關 於中國庭園設計的資料,更實地考核了蘇州的園林建築:包括元代的獅子林、宋 代的滄浪亭、明代的拙政園,以及清朝的留園。尤其後兩者更是中國四大名園, 行走其中,曲徑通幽,令人感懷古文古詩中的情境。就如同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 雄(Tadao Ando)說:「沒有什麼比通過自己的五感來實際體驗空間來的重要。 於是,透過旅行,全世界的建築鉅作都跳出教科書,成為我的老師。」這段經歷 也啟發我在創作空間設計時,會運用中國庭園的借景、轉化、對稱、尺度、框景 等手法,將內外融合,使有限的室內空間視野更開闊,層次更豐富。
2015 年,深圳
歷經 10 多年,因為台商回游台灣,把位在台中的住宅案交由大湖森林設計,因
緣際會使得我又有機會踏上中國大陸這塊土地做設計與工程。
但再踏上這塊土地,卻感觸良多…… 從下飛機到出關,一路上感受到建築與設計的震撼。與 10 幾年前是完全的非常
不同…..深圳寶安國際機場 T3 於 2013 年 11 月底正式啟用。由義大利建築師夫婦
Massimiliano 和 Doriana Fuksa(s
STUDIO FUKSAS)從設計、施工到完工歷時三年。
建築內部結構的獨特以及處在於高大空間中直達屋頂的白色倒錐形立柱,讓整個 內部空間像是包裹在白色「樹下」,而蜂窩形狀的玻璃嵌板允許大量自然光照入, 同時也是空調通風口,並更往下轉化為眾多形式反映在內部空間的不同維度:大 到零售亭的造型小到牆面肌理。
而走出機場觀看外觀,則以一個引人注目的蝠鱝造型呈現,這種結合運動和停頓 這兩種不同觀點的概念,也反應出建築師仔細考慮在環境中人的體驗,包括整個 設施中的時間控制,行走距離,定位和方向系統,流量控制和實用性等。
坐兩個小時的車程到東莞市清溪鎮時,平坦的高速公路、川流不息的貨櫃車進出 及一路興建的工廠建設,都再再反應出這個城市及國家的經濟起飛。在中國大陸 幾乎所有世界品牌產品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經銷商,因此建材貨源並不擔心。 在這次的經驗中,我發現中國大陸的裝飾公司也分為大型、中型及小型。其中大 型的裝飾公司,如魯班裝飾、大師裝飾、名雕裝飾、居眾裝飾等等,比較偏於將 設計與工程分工操作,並依區域與省分來分配。設計師必需承擔業務接洽的工作, 因此幾乎不必跑工地,施工則全部丟給工頭去處理;不像台灣的設計師必須畫設 計圖還要監工跑工地,甚至有時還要包山包海地做,包括挑選家具或設計廚具等 等。
不過,這次有趣的是,透過中國大陸的行動網路發達,許多溝通可以透過新科技 來傳達,像是 Wechat 微信,甚至可以透過網路攝影機全天候監看中國大陸施工 過程,的確方便許多。
2017 年,台北 回到台灣,其實感觸很深。
光台灣的公共建設延宕許久,桃園國際機場仍是 20 年前的建設並無太大變化, 一休一例吵翻天的今日,映照對岸的經濟發展,不知好與壞。但就設計面來看, 台灣室內設計師由於必須從頭負責到尾,因此在解決問題上,設計的創新度夠, 且貼近生活面,細緻度高,是目前仍可勝出中國大陸的優勢。相較於中國大陸的 分工模式,是兩岸設計工程不同之處。但他們的模仿力強,機動性高,再加上近 幾年來,大型的國外設計公司進駐,為設計帶來新的想法及思考方式,同時一些 在國外求學的第二代或第三代也以個人工作室的模式進入市場,也將帶來不同的 設計思潮。
在施工方面,或許在舉一反三上,中國大陸不如台灣,但面對更多國際化工程的 進駐及施作參與,慢慢地這些師傅的水準也會提升上來,相信未來不到 10 年的 光陰,中國大陸的設計與施工也將快速迎頭趕上,當人才不再是人才時,台灣的 室內設計將何去何從?是值得深思的一件事。
大湖森林室內設計 設計總監/柯竹書 台北市室內設計裝修商業同業公會 會員編號 # 003169